补发17年的一篇笔记
国内对各种乐器的一个典型教法是:抛弃乐理部分的教学,直接从简单的歌练起。我就是这样学过来的。
对我来说,之前的一大困惑就是:感觉美剧和电影里的人,随手抄起一把吉他就能半即兴地唱歌、配合,玩出很多花样。自己不知道学十几年能不能达到那样。后来又看了很多现实中的视频,街头艺人,等等。感觉他们真的是在「玩」这个乐器。而照我那个学法是永远不可能掌握这种技能的。
后来才知道,有天赋的人靠「乐感」玩,没天赋的人靠「乐理」玩。——你总会有几个熟悉、好听的和弦,可以万能地进行搭配。即兴的时候确定一个调性和节奏,排列组合出来就能很好听。
乐理是怎么用的呢?分享一点我最近的学习成果。
此前,我以为音阶的构成是:每两个相邻半音之间有一个固定频率差。
但这种认知是错的。键盘上每跨一个八度,其高音的振动频率是低音的2倍:
中间的每个键,根据十二平均律(貌似还是中国人发明的),与前一个键的频率比是2的12次方根(敲黑板,划重点了啊):
也就是说,如果我们把每两个相邻按键(黑白键都算)之间称为一个「半音」,每个八度里的12个半音之间都是固定的频率比。
这12个黑白键的振动频率并不是「等差关系」而是「等比关系」!
这样的十二平均律,正好在一个八度里让频率翻了一倍。
有了上面对频率的认识,你就可以知道「和弦」是怎么回事。
和弦有很多种,每个和弦都由键盘上的几个音组成,每种固定搭配有它们的名字。比如这三个键,构成了根音为C的大三和弦(Triad):
你会发现C和E之间隔着4个半音,而E和G之间只隔了3个半音,为什么呢。
不妨设C的振动频率为200Hz,可用等比关系推出E的频率约为252Hz,G约为300Hz。
从振动的角度来看大三和弦构成原理:
(图中最后一个波形是大三和弦,上面是各个音的分解)
对于所有的大三和弦都有这个规律:三个音的频率恰好构成4:5:6的关系,合成的波形优美,决定了这三个音组成的和声很协调。
我没法用文字向你演示:比起在十二个黑白键上乱按,这三个键一起按(或者打乱顺序分别按下)总是更好听的。
但如果你手头有键盘乐器,无论是电子琴、钢琴、管风琴还是手风琴,你都可以试试乱弹。你会发现,用大三和弦的这三个键,任意顺序弹奏,搭上任何节奏型,都能写出好听的旋律。
支撑乐理的是它背后的物理学本质:那些振动的搭配越「和谐」,构成的乐音就更动听。
和弦的本质是一些约定俗成的固定搭配,而和弦、调式之间的转换使得音乐呈现的形式更加丰富。
对乐理的理解也许能让你弄明白「为什么这首歌好听」,或者更进一步:如果这段旋律我不想那样弹,能不能用别的方式弹得同样好听或者更好听。
这是伯克利音乐学院的乐理课程一小节,这段ear training里就用到了大七和弦和小七和弦,感受一下:
(文件暂缺)
相同的理论可以推广到其他乐器。上图是吉他的指板,它一样遵循十二平均律。
如果单独看它的一根弦,就跟钢琴键盘是一样的:有标注音名的地方对应白键,未标注的地方对应黑键,每两个相邻品格之间相差一个「半音」(half step)。
受限于它的发音原理(同一时间内一根弦只能发出一个音),吉他曲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6根弦上的和弦构成 进行编配。
弹得多了你会发现,这些流行音乐里,吉他伴奏常用的几个和弦是C、F、G、Em……而正如五月天的歌里写过的,甚至连和弦弹奏的顺序都是常见的:
T12123121.(是的!学长说用来把妹学会这几个就够了!ˊ_>ˋ)
而能用上各种奇异的和弦来编配曲目的人,就能写出不同寻常的好听旋律(比如蔡健雅的《达尔文》)。
键盘画面来自http://www.html5piano.ilinov.eu/
吉他指板画面来自http://www.chordfinder.com/
大三和弦波形图来自维基百科
张东升
高人